近段時間全國各地降水較多,大棚蔬菜細菌性病害呈爆發(fā)趨勢,幾乎每種蔬菜都有不同程度的細菌性病害發(fā)生。建議菜農科學應對,保證蔬菜品質。
診斷方法
一、查看植株病變部位有無明顯附屬物(如菌絲、霉、毛、粉等),細菌性病害發(fā)病后期病變部位往往有菌膿出現(xiàn),而真菌病害則有霉狀物(菌絲、孢子等)。
二、斑點型和葉枯型細菌性病害的發(fā)病部位,先出現(xiàn)局部壞死的水漬狀半透明病斑,在氣候潮濕時,葉片的氣孔、水孔、皮孔及傷口上有大量的細菌溢出粘狀物——菌膿。
三、青枯型和葉枯型細菌病害的確診依據(jù):用刀切斷病莖,觀察莖部斷面維管束有否變化,并用手擠壓,導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——菌膿。
四、腐爛型細菌病害的共同特點是,病部軟腐、粘滑,無殘留纖維,并有硫化氫的臭氣。而真菌引起的腐爛則有纖維殘體,無臭氣。鑒別軟腐病和菌核病常用此法。
藥劑防治
目前防治細菌性病害的藥劑主要有三類:
第一類、抗生素類。如鏈霉素(72%農用鏈霉素)、新植霉素(90%新植霉素)、中生菌素(3%中生菌素)等。該類藥劑預防效果好,治療效果相對差些,預防細菌性病害的發(fā)生,可選擇該類藥劑。
第二類、銅制劑。無機銅:如氫氧化銅(46.1%氫氧化銅)、硫酸銅等;有機銅:如喹啉銅、綠乳銅、絡氨銅、琥膠肥酸銅等等。該類藥劑治療效果好。
病害發(fā)生后,可選擇該類藥劑。
第三類、唑類藥劑。如葉枯唑、噻唑鋅等,該類藥劑內吸傳導性強、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。因是唑類藥劑,可能有抑制生長的作用。菜農在使用時注意不要過量。
所有的細菌性病害都可用上述三類藥劑之一,或復配進行防治,但要注意發(fā)病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:
一是藥劑噴施。適合葉片、果實或全棚預防,可噴灑中生菌素或新植霉素。
二是藥劑灌根。適合根部或莖稈染病,可用橙亮(春雷·王銅)灌根,每棵植株半斤水左右。灌根后澆水每畝隨水沖施微生物菌劑補菌。
三是藥劑涂抹。莖稈腐爛可用銅大師+百菌清混成糊狀涂抹發(fā)病部位。特別提醒的是,在涂抹之前,一定要用小刀將腐爛部位刮干凈再抹藥。有時也可采用注射,如髓部壞死,但注射難度大,受髓腔影響很多時候難以操作。